top of page

BESA THURSDAY 比薩攝食日(五十三) 魚類界的死侍-斑馬魚

撰文/ 武柏寬

編輯&製圖/ 吳雨靜



現今人類社會的科技發達,帶給大家很多便利,但這個現象同時也衍生出許多這個時代的文明病,例如:心臟病、肝硬化、動脈硬化、糖尿病。綜合這些文明病發生的原因都是組織、器官受到損傷後,生物因為其再生能力非常有限或無法再生而導致。因此使受損的組織或器官具有再生能力,已成為現代醫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而有研究發現,大家耳熟能想的斑馬魚竟然有再生的能力,想知道斑馬魚是怎麼再生的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斑馬魚

斑馬魚是一種熱帶淡水魚,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的其中一種魚類。原生於喜馬拉雅地區,是一種受歡迎的觀賞性魚類,在各水族館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除此之外,在科學研究領域斑馬魚也是一種重要的有脊椎模式生物,尤其是在生物體的再生能力研究,並且有多種基因編輯後的基因轉殖人工培育種,本篇想探討的是斑馬魚的心臟再生能力。


斑馬魚的心臟構造

斑馬魚的心臟是兩腔室的,只有一個心室和一個心房。雖然與四個腔室的人類心臟不同,斑馬魚和哺乳動物在心臟結構上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與哺乳動物一樣,斑馬魚的心臟由三層組織組成,分別為心肌、心外膜和心內膜。心肌可分為緻密層和小梁層,藉此可以來模擬人類的心臟疾病(主動脈瓣狹窄、心肌肥大、心臟纖維化等),找尋能使用在人體的再生治療方法。


心臟再生

與人類相反,許多脊椎動物可以再生失去的組織與器官。一個著名的例子是蠑螈。蠑螈可以在截肢後透過細胞增生,來再生他們的四肢,恢復成截肢前的樣子。而斑馬魚具有非凡的再生能力,除了心臟外,還有許多器官與組織都能再生,如鰭、視神經、肝臟、視網膜、脊髓。

藉此研究人員將斑馬魚的心臟切除掉20 %的心室,切除手術後3小時左右,心室的切除處產生血凝塊,以封閉心室並止血。1-3天後,隨著紅血球漸漸離開受傷處(血凝塊),血凝塊慢慢變成纖維蛋白凝塊。術後7天,心外膜包圍心尖並開始侵入纖維蛋白凝塊,同時大量的gata4:EGFP 陽性心肌細胞(gata4:EGFP positive cardiomyocytes,具有增生能力的細胞)出現在心內膜並開始增殖,再經過1周後(術後14天),gata4 :EGFP 陽性心肌細胞固定於心尖,新形成的血管使新形成的心肌血管化。最後在術後1-2 個月,新血管使新心肌血管化,使其心室完全恢復如初。


透過上述實驗我們可以發現,在術後心肌細胞開始增殖以替代失去的心肌,進而了解斑馬魚強大的心臟再生能力,科學家們也正在努力,透過斑馬魚的心臟再生研究,來找尋能夠用在人類身上的再生方法,為人類醫學開創嶄新的道路。


參考資料

1. Lien CL, Harrison MR, Tuan TL, Starnes VA. Heart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recent insights from zebrafish studies. Wound Repair Regen. 2012 Sep-Oct;20(5):638-46. doi: 10.1111/j.1524-475X.2012.00814.x. Epub 2012 Jul 20. PMID: 22818295; PMCID: PMC3445789.

2. 維基百科:斑馬魚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