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1遠距智慧醫療的建構發展與促進應用 - 後記

撰文/蔡為明

編輯/洪尚煒 張若芯

攝影/吳映柔

本次活動邀請到潘人豪博士,其旗下的「WaCare我的健康社群app」結合「健康資訊紀錄」、「社群互動」與「衛教諮詢」三大功能。這次討論的主題主要是聚焦在如何使人類的行為態度有所改變,以遠離不健康的行動。


資訊本身就是在改變人的行為

潘博士以他在海地的特殊經歷做為開場,從海地大學附設醫院本無任何系統化整理病歷的方式,到數位建檔,做到「資訊跟著人走」的定期追蹤治療。人們原先必須拿紙本的檢查報告,因為潘博士團隊的介入,所有資訊能夠數位建檔,此進步幅度之大,令人難以望其項背,而能夠透過電腦檢索所有健康資料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醫療習慣。原本潘博士的團隊還欲協助建立指紋辨識系統,然而當地有共用保險的習慣,建置辨識系統與當地習慣衝突,因此當地政府並不支持這項工程。


由上可知,建置數據資料庫有兩點是必須重視的︰

一、導入資訊的利益關係人是誰

二、誰會為此買單

台灣的醫療資訊化

過去的醫療資訊趨勢普遍仍以統計型數據為大宗,然而經過大數據、區塊鏈到互聯網的資訊浪潮,現今醫學界也走上了data-driven的道路。潘博士直言過去以data-driven為技術主軸的paper並不被接受,但近幾年竟通過期刊審核,可見產學相長的浪潮正在逐步興起。


台灣在醫療資訊上發展相當快速,但在醫療大數據的發展上卻相對緩慢。台灣的醫病普遍抗拒遠距醫療,然而此次疫情的影響,使人們快速擁抱資訊化與遠距的生活,也順勢促進了醫療的遠距發展,但是,醫療大數據的建立涉及到個人隱私的問題,而只擁有部分數據則無法進行準確預測,形同無效,同時台灣法規嚴格,要想實現大數據帶來的個人化醫療還需要漫長等待。


社群連結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擁有data就可以進行預測,然而預測就能夠因此改變人的行為嗎?

潘博士的答案是︰很難。

但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解決︰把另一位親密的人拉進來。


人們大多習慣性地不太在乎自己,但卻都相當在乎別人,舉例來說,女朋友能看到男朋友的健康數據,在關心的驅使下便會不斷提醒、督促,長久下來便可以促使他將良好的行為內化成為習慣,進而達到改變壞習慣的目的。Wacare正是利用這個想法,透過共享健康數據給家人及照顧者,藉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來建立良好的習慣以達成健康生活的目標。


改變偏鄉醫療的遠距醫療照護

2021年是一個標誌年,台灣的出生率正式低於死亡率,走向高齡化社會幾乎是絕對的趨勢。醫療的發達帶來一個「死不掉的時代」,台灣人平均有9年的老年失能,而家中一個長輩失能,一年需花費約50萬。長輩失能的花費也會影響投資給下一代的金錢,因此重視高齡的疾病預防與控制是這個時代面臨的重要議題。在極度便利的生活下,台灣可能是全世界最難做遠距醫療的地方,但因為醫療資源大多集中在西部平原地區,對於偏鄉而言有極大的不便,因此若可以善用科技便有可能縮短城鄉差距,而Wacare提供的線上專家遠距健康諮詢讓醫療能變得更加及時且不受時空的限制。


偏鄉各地區的疾病需求跟樣態不一,而在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就很難做到盡善盡美,但是有了科技的幫助就更能彈性化地配合不同地區的需要,提供相應的健康諮詢。過往偏鄉的長輩們都是發病了才下山就醫,而在治療不便的情形下死亡率便會提高。現在,透過線上諮詢就能夠及時發現並下山治療。另外,以往長輩常會羞於提及身體的不適,但現在藉由這樣的方式則能逐漸建立起長輩對自身健康的重視。Wacare還有提供遠距線上健康課程,讓偏鄉長輩在平日就能累積健康知識,以因應未來的高齡化社會,同時活得健康且快樂。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